第141章 张君侯开门,校事查探!(1 / 3)

文武追上袁术之后,为当下局势陈述利弊所在。

“许都朝堂,看似恢复汉廷旧制,迎奉天子归殿,可实际上是处于曹操的掌控。”

“曹操此人并非贤德之人,定然是以某种见不得人的手段,蒙骗了天子,主公不可不察。”

“哦?你这话是何意?”袁术转过头来看向他们,眼中精芒闪烁,若有所思。

这事,岂不是显而易见的?

为何要当众追来禀明?但凡有识之士,都不会认为曹操戎马半生,是为了将天下再还给大汉。

他掌控天子于掌中,其实和当年董贼、李郭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分别,只是曹操的手段柔和,通过天子削弱士族,再笼络其余士族、寒门,来壮大自身。

等到他不需要士族,或者说,天下士族都归心于曹的时候,天子也就彻底没了作用。

那些之乎者也的名士虽然狂傲执拗,但也有致命之处,就是不敢背上背弃大汉的名声。

所以忤逆天子这种事,属背君,他们不一定能做出来。

“主公,在下认为,既然曹操本质乃是挟天子在手,以威逼诸侯朝贡,那他和董贼也并无二致。”

“嗯,所言不错,”袁术赞同的点了点头,彻底回过身来打算听完他们进言。

“是以,此汉非是当初所忠之汉,天下依然在奸贼手中,曹操名义奉主,其实暗中欲行篡逆,汉室实则已亡。”

“既然汉失其鹿,而今自当是群雄逐鹿之势,又怎能不断奉那曹操捧起的天子诏书呢?这不是资敌以钱粮,亏我之粮库吗?”

“如此愚忠,不可也,主公就算对汉室再有留念,也不该不分情势。”

这位进言之人,身材瘦高,面容冷峻,八字胡,眼睛不大,似笑非笑,名为杨弘,乃是袁术之长史。

跟随多年,时有计策、论战之功,是几位谋臣里,深得袁术喜欢的人,故任为长史随行左右,时刻以大事相商谈。

“喔?”袁术眉头一皱,但却是心中暗喜,捻须向杨弘眯了眯眼,道:“杨长史,此话何意?”

“主公,”杨弘连忙拱手,朗声道:“在下恳请主公不奉许都号令,与那曹操决战!”

“在下等深知主公心存汉室,昔年还曾拒绝与主公兄长袁绍共立关东天子,但,而今天子再度落入奸人之手,已是难以营救,汉室早已算亡,又怎能让追随主公的数十万将士、数百万子民,尽遭那曹贼荼毒暗害呢!”

“现下,不该再奉诏了,在下听说圣贤之人,都会明辨当世之局势,不使自己跟随信任之人遭受危困之局,现在我淮南的田土刚刚得以扩建开垦,却要朝贡给朝廷,而主公几次上书都未有回应,说明朝堂若非是不将我扬州子民放在心中,便是被那曹操蒙蔽。”

“故而……应当顺应天命,取亡汉而立,承上天之恩德,领万民以繁盛,主公应为仲家天子也!”

仲家天子。

天子,代天牧民,当为

这等称呼便显得不算太过篡逆,至少还排在天子之下,只是当今陛下被囚于许都之中,未能亲治天下,代为行之。

袁术没绷住直接笑了笑,然后顿觉不妥,连忙骂道:“尔等之言,欲害我清誉!不可再提!我定要奉诏将朝贡送至许都,哪怕是扬州蒙难百姓受苦,却也不能苦了天子!”

“今虽有数百万众追随于我,我却不能妄自尊大,以为尊贵,仍然该把陛下放在心间!”

说完,袁术和杨弘深深地对望一眼,乃至眼眉挑动,暗中示意。

杨弘听闻,立马就明白了袁术之意,当下眼中精芒闪烁,颇为高兴,心里清楚袁术是真的有自立之意。

自己这一记马屁,可谓是恰到好处在老马撅臀的时候,清脆的拍了上去。

妙哉。

“主公恩德,真乃是当世难见!袁氏一门,清风荡荡,浩然世间!在下敬佩!”杨弘匍匐在地,激动非常,大呼相送。

当日,寿春内外传出了此事。

袁术拒绝杨弘等人劝进之言,要将所剩不多的城内粮饷,奉诏送去许都,以彰显自己的臣服之心。

百姓无不感慨赞叹。

“这刺史……不愧是天下名族出身,竟有这般风骨。”

“他虽骄奢淫逸,但心中秉持大义,未必不是明主。”

“虽说日子苦楚,但这位刺史,却还有大义在心。”

很快,寿春城内外在许多言论的煽动下,对袁术的恶感略微减轻,又过数日,袁术的衙署中放出了天子诏书之事,催促扬州朝贡。

于是将恶意转移到了许都天子身上,引起了轩然大波,百姓、士绅对汉室的失望可谓越发深重。

而后在引导之下,百姓高呼汉室不仁,不顾黎民苍生,这个时候……

杨弘所率各类门客,再游于这些士人之间,分析评判当下许都形势,又将曹操号称“奉天子”说为了“挟天子”。

只说到这一种猜测,于是在许多士子的各类推断之中,得到的结论当然只有一种。

要催朝贡的是曹操,而不是天子陛下。

那罪大恶极者何人!?曹操也!此人与当年董贼行径无二,均是欺世盗国之人,以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