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4章 君侯,你放过老夫吧!(1 / 3)

“陛下,此笔录一定有误!”

“一定?”钟繇站直了身子,负手而立,缓缓瞥向董承,道:“董将军未曾审讯,不去查探,单凭嘴便可说一定,还要影响陛下论断,是何居心?”

“我等既得陛下恩准,行此大权,座此大位,应当奉公守法,方才能得公允,张校尉此事,若是不信大理寺,你尽可自己去问询。”

“若是不信陛下,那董将军不如告上天庭吧。”

钟繇的语气非常平静,但是话语却是十分尖锐,一言一语均是在打压董承的气焰。

同时,也算是在抒发心中的不满,大理寺乃是公允之地,如今重设之后更是要暂代领廷尉之责。

民、刑之事断案都在大理寺,若是传出不公之言,以后也可以说形同虚设了。

这一两年,最重要的就是信义,天子、朝堂、各部的信义若是没有立起来,百姓依然不会安心,日后人心动荡,惶惶不安,便不会有人真心尊奉许都汉廷。

没有人尊奉,那么现在堂上诸公,便好像是在玩乐把戏一样。

最终还是要交给刀兵强压,那不就是只能靠曹公的兵马么。

这番话,说得董承哑口无言,只能在殿上几次动嘴唇,却还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。

“去吗?”钟繇一点都不惯着他,催促着问道:“若是你要亲自再去查一遍,便立刻向陛下请权,马上再查张校尉宅邸。”

“找出新的证据、人证,来推翻大理寺的记录,若是不去,就别在大殿之上,只知唁唁狂吠!”

“钟繇,你——”董承并指举臂,他当年就素来被钟繇等人看不起,在长安时地位也不高,虽以名族董氏之后自居,但依旧没能得到重视。

也就是后来其女送宫中与天子做妃,才算是有了登堂听言的资格,但要说出谋划策,却还是根本不够格。

现在到了许都来,钟繇还是对他根本没有半点尊重,从一开始就羞于同行,见面也只是很敷衍的招呼。

现在更是直接在殿上破口大骂,丝毫不留情面。

董承觉得很没面子,同朝为官都是士族出身,且他还是被称为国舅,怎能是这样的局面,在朝堂上毫无尊严的被人指着鼻子唾骂。

“董承!”刘协直接拍案而起,黑炮飘扬,怒视着直直走到他面前,愤怒的道:“伱们到底要闹到什么时候!?”

“难道,许都不宁,汉室再衰方才令你们心生欢喜吗!?”

“朕年少,但并不愚蠢!曹卿出身的确非是高耀门

“但——”董承抬起头来,满脸惊恐和不信,话到嘴边又被刘协的眼神逼得生生咽下。

他很想提醒一句,眼前的曹操貌似忠良,对刘协尊敬有加,但是!难道陛下就没有发现,他的权势正在一步步扩大吗?

先是京畿附近的兵力布防在一一占据,后以屯骑校尉张韩为点,不断拉拢任用重要校尉之职。

再是取司空之位,让天子亲自拜官司空,临危受命。

而许都土建不力之事,也用战功抵消,同时令天子天颜大悦,只是夸赞却无责备。

又因宛城功绩,取得设立校事府的权益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河内、南阳、汝南三大要郡,都已经完全掌控在手中,还得了张绣三万忠心耿耿的精锐旧部跟随。

甚至,曹操还在宛城得了一个神鬼莫测的威名。

这些,若是细想下来,可怕至极,如果这是在盛世时,为人臣的曹操已然是再没有任何人能够制衡了。

他可以权倾朝野,说什么也不会有人反对,这样的人,有一百种方法可以蒙蔽圣上,因为陛下本来就未曾真正理政,也不曾知晓民间疾苦。

曹操稍微给他一点甜头,他便就会沾沾自喜许久,继而浮想联翩,以为君臣和谐。

“你还要构陷污蔑伯常,这等结果你现在可满意?!”

“说话!朕问你,可否满意!?你若是满意了,朕才敢放人呐。”

董承听了这话,顿时大惊失色,他知道刘协肯定是真怒了,而且是心底里竟有怨恨之意。

故而立刻跪伏于地,在地上匍匐着瑟瑟发抖,口中含糊不清的道:“陛,陛下……微臣不敢,绝不敢僭越,只是听闻了坊间传言,才误会了伯常君侯。”

“是吗?”

刘协冷笑一声:“那岂不是将朕当做了你营私的手段了?朕没有为你除掉屯骑校尉,你心中是否甚是不满?”

“不敢不敢,微臣绝不敢此意!”

刘协居高临下冰冷的看着他,又一字一顿的道:“你现在就告诉朕,若是曹卿遭贬、张侯受罚,朝堂乱而民不聊生,许都再无此时鼎盛,而是归于当年荒芜骚乱,你们能有何好处?朕能得到什么好处?”

“这……”

“辅国将军!回答朕!”刘协又看向了伏完,此时一个眼神,立即让伏完心神震动,跪伏于地,同样是瑟瑟发抖的匍匐着。

两人是检举张韩的官吏,并且当初声称得到了铁证般的情报,一旦搜查其家,必能有所获。

现在的结果,当然不是二人所想,甚至他们怀疑,恐怕是张韩这个风口浪尖之人,故意引起跳出来,而后反客为主的。